潮新闻客户端美术报记者施涵予通讯员宣莉
7月3日,“云山浙水——朱维明捐赠作品展”和“丹青汗青两相照——任道斌捐赠学术版本展”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举行开幕式。
朱维明和任道斌,一位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探索者,一位是资深艺术史学者,两位先生虽然研究领域各有侧重,但志同道合。此次展览,是为感谢他们的无私捐赠,也是为了促进版本收藏事业发展。
在展览开幕式上,朱维明表示,捐赠的初心是为了让公众更了解版本、更了解版画,将版画先辈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我作为承前启后的中生代,现在把接力棒交给了新生代,相信新一代会做得更好、更出彩。”
任道斌则豪气地说:“我有一个小小的野心,想成为2025年杭州国家版本馆个人捐赠超万件的冠军,而且我也非常高兴地希望这个冠军能够‘得而复失’,很快就有人抢走。”他也谦虚且诚挚地致谢:“感谢大家到这里来见证改革开放以来、进入新时代以来,一个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学习之路。”
开幕式现场
杭州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吴雪勇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沈浩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朱维明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致辞
新书揭幕仪式
捐赠仪式
展览启幕仪式
一个人与一部当代中国版画简史
云山浙水——朱维明捐赠作品展
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著名版画家朱维明先后三次向杭州馆捐赠了个人作品和收藏的名家佳作共计500余件,包括从艺60多年来创作的《鲁迅像》《黄河大合唱》等版画作品199件,珍藏多年的由欧洲木版画基金会发起组织中国当代版画家创作的《踏春》《古镇雪夜》等版画作品56件,《春耕》《公社老社员》等当代版画名家作品44件,《莫高窟北魏壁画局部》等敦煌临品,《木神》等白族民间甲马版画,《门神》等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法国19世纪早期木口木刻原版以及贺卡、年画、宣传画等。
观展现场
朱维明刀锋所向,刻录的是东方神韵与时代脉搏。杭州馆以其艺术生涯为脉络精心策划,精选其中300余件推出本次展览。该展览共有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镌刻东方”,集中呈现朱维明捐赠的“中国当代木版画艺术”项目原作56幅。该项目由欧洲木板基金会发起。欧洲木板基金会是全球最具规模的中国版画收藏机构之一,历时数年甄选中国当代版画佳作。朱维明的《渔舟》以其刀痕与木纹构成的交响画面独具特色而赫然在列。
观展现场
第二单元“刀锋承流”,展示了朱维明珍藏的42幅当代版画家作品,堪称一部鲜活的当代中国版画简史。从古元的《春耕》到黄永玉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插图,再到张漾兮、张怀江、赵延年、赵宗藻的版画作品,朱维明以收藏家的慧眼汇聚多元技艺,构建起流动的“版画艺术基因库”,展示了浙江版画的源流,勾勒出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的“鲜活年轮”。
观展现场
黄永玉《羊舍的夜晚》插图之一——老九34.5×24.5cm黑白木刻1999年杭州国家版本馆藏
赵延年山溪30×45.5cm黑白木刻1998年杭州国家版本馆藏
第三单元“艺海旅痕”,以朱维明个人作品为核心,分为五大主题。“历史人物”倾注了朱维明对历史的敬畏与理解,“文学意象”是他对文学作品的具象化演绎,“小品佳作”展现了朱维明作为艺术家“以小见大”的艺术功力,“边疆风情”与“山河胜景”则传递了“和合一统”“天人合一”的东方哲理。
观展现场
朱维明《葫芦信》插图之四——纯洁的爱41×31cm套色石版1980年杭州国家版本馆藏请输入图片描述
朱维明《葫芦信》插图之五——赶街14×30cm套色石版1980年杭州国家版本馆藏
第四单元“时光经纬”,以朱维明的多元收藏构建艺术坐标系,展品既有塞纳河畔的铜版美柔汀版画,也有白族甲马纸符、年画插图,还有生肖贺卡,展现了朱维明包容并蓄的艺术理念。
观展现场
除了各类版画作品,还展出了朱维明的手抄文论、所编辑的刊物等文献,以及书法、写生等作品,展现其在不同维度的艺术成就。
诚邀大家走进这场跨越数十年的艺术之旅,在刀痕与墨韵中,聆听这位艺术家与时代、土地的深情对话,让版画艺术的星火在更多人心中播撒生长。
美术史学者的展览怎么做?
丹青汗青两相照——任道斌捐赠学术版本展
中国美术学院博导、教授任道斌向杭州馆捐赠珍贵学术版本近万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绘画史》《外国美术史》等幻灯片版本及手稿6212件,赵孟頫专题及相关文献研究版本857件,《故宫博物院院刊》《美术研究》等期刊728件,本人著述及书画作品100件,音像制品249件。
杭州馆聚焦任道斌的学术人生策划推出本次展览。该展览以四个单元生动勾勒出一幅融汇历史研究、艺术探索与文化传承的壮阔长卷。
观展现场
第一单元“学海泛舟记”,追溯任道斌北上南下、从明清史到美术史的学术轨迹,展现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学术成就。
第二单元“多面任道斌”,展现其作为教育家、美育传播者、国际交流使者和书画创作者的多重身份。
观展现场
第三单元“思嘉室收藏”,呈现任道斌独具特色的收藏理念,体现其“藏道贵专,勿逐时流”的士人精神。
第四单元“松雪映香光”,深度聚焦任道斌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的两大高峰——赵孟頫与董其昌研究,系统阐释任道斌如何重估两位艺术家的关键地位。
观展现场
此次展览有两大看点。
一看“艺史互鉴”的典范实践。展览清晰呈现了任道斌如何从两方面发力打破学科壁垒:一方面,以史诠艺,运用历史学方法考证书画真伪、解读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与作者心境;另一方面,以艺证史,从书画题跋、图像细节中发掘珍贵史料。这种双向互鉴,不仅革新了美术史研究方法,而且揭示了艺术品被忽视的史料价值。
观展现场
二看琳琅满目的学术版本。此次展览共展示类型丰富的展品600余件,特色展品主要包括以下三类:多种版本的古籍,如任道斌点校《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甲申朝事小纪》时参考的清刻本、民国印本、钢笔手抄本等;成体系的专题文献,如任道斌参与《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编撰的全套资料,极具档案价值;气势恢宏的碑帖,集齐了宋四家“苏黄米蔡”的铁画银钩,以及赵孟頫、董其昌的多份碑帖。
观展现场
该展览不仅是对任道斌学术人生的礼赞,而且是对“艺史互鉴”研究方法和文人情怀的生动诠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启示。
杭州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吴雪勇表示,两位先生,一位以刀为笔,铭记山河岁月、人间百态;一位以史为舟,钩沉丹青密码、文化根脉。他们虽领域各异,却殊途同归,其内核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人文精神的执着探索,对文化传承的深切担当,对艺术之光的无私播撒。
据悉,展览目前暂定展出约三个月。